刊載《台北榮總學訊》2012年2月號
結束內外婦兒的核心課程不久後,我來到一個與四大科全然不同的領域-精神科實習。雖然早在四年級的課堂上就修習過精神科的知識,至今依稀記得幾個精神疾病,但是沒有實際接觸病人的經驗,讓我難以想像這些疾病的症狀會如何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更別說要如何和他們應對進退。即使有內外科臨床知識的基礎,我仍然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踏入精神科
病房。
病房。
跨出第一步
在我們的病人當中,有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二十年的病人,最近一個月以來一直為縈繞在耳邊的聲音所苦,嚴重影響她的睡眠。住院醫師學長帶著我和見習醫師學弟一起來和羅小姐面談。在學長的鼓勵之下,由見習醫師學弟擔任主要提問的角色。
三十七歲的羅小姐,身高一米五、留著一頭烏黑長髮、戴著一副金屬方框小眼鏡,散發一股縝密細心的氣質。她身著病服、外觀整潔,帶著深鎖的眉頭和若有所思的憂鬱眼神,在我們的邀請下來到面談室。
學弟:「羅小姐您好,我是實習醫學生,敝姓蔡,旁邊這兩位是我的學長。不好意思麻煩妳來,主要是想了解妳最近的情況。如果面談進行之時,有甚麼不舒服之處,歡迎妳隨時提出。」羅小姐點點頭答應。
學弟:「羅小姐請問您今年幾歲?」
羅小姐:「三十七歲。」
學弟:「請問妳跟誰住在一起呢?」
羅小姐:「……跟我的父母。」
學弟:「請問您最高學歷到哪裡呢?」
羅小姐:「大學畢業。」
學弟:「是哪方面的學科呢?」
羅小姐:「財稅系。」
學弟:「那您之後從事甚麼工作呢?」
羅小姐:「……我有做過很多工作耶,你有必要問這麼詳細嗎?」隨著羅小姐語帶防衛的回應,場面突然凝結。
我:「羅小姐,不好意思!我們其實是想了解您之前的一些生活背景,好幫妳解決問題。」我趕緊插話,想化解尷尬的氣氛,但我的口氣中卻多了些理直氣壯。
羅小姐:「之前有一個教會肯用我,我在那邊做點財務報表的工作。只是你們問這些,我覺得很奇怪的。」羅小姐再次提出抗議,讓我頓時也不知所措。
挽回局勢
住院醫師學長:「羅小姐妳好,我是妳這幾天查房都會看到,負責照顧妳住院醫師,我們是聽妳說最近一直有聲音讓妳感覺很不舒服,想要了解一下是怎樣的情形,可以請妳說說看嗎?」學長以一種較為溫柔的語調,向羅小姐提出邀請。
羅小姐:「就是那個男生的聲音阿,吵的我都睡不著。我覺得他真的有住進病房裡!」
(羅小姐認為那耳語的男生,為了找到她無所不用其極,最近甚至想辦法
住進隔壁的男病房。)
學長:「我們男病房裡有很多病人,但我不確定他是那一位,妳可否告訴我他的一
些資訊嗎?例如他的姓名、外觀或體型,有沒有戴眼鏡之類的?」學長不直
接否認羅小姐不切實的妄想(註1),反而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引導她思考。
羅小姐:「他姓白,名茂生,人長得瘦瘦高高,有戴眼鏡。」
學長:「病房裡好像沒有這個人,妳知道他是住健保床,還是自費呢?」
羅小姐:「他好像是住健保床。」
學長:「妳是如何知道的呢?」
羅小姐:「我也不知道……。」想法無法得到證實,她低著頭、眼鏡底下再度露出煩惱的眼神。
學長:「沒關係,那妳要不要說說看妳和他認識的經過呢?」接著,學長繼續用禮貌性的問句,請她試著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雖然羅小姐依然帶著戒心,無法一五一十地吐露所有的細節,尤其是一些耳語的內容,她表示無可告人,但在學長一步一步地引導、透過不同的問題切入,我們從這些片段的回答中、逐漸地勾勒出她們之間的愛恨糾葛。
三年前,為了重回職場,羅小姐參加公職補習班。同時,男生也在他家人的安排之中,來到同一家補習班,恰巧就坐在羅小姐的對面,之後男生都會刻意在她對面的位置坐下,她們就此結下不解之緣。一開始,男生喜歡用一些追女生的手法逗弄她,例如:狀似不經意地用桌上檯燈碰觸她的檯燈(語畢,她一反先前的憂鬱、摀著嘴發出銀鈴般的笑聲),之後她們展開交往、似乎度過一段滿開心的時光(她不肯透漏太多私底下的往來)。然而,補習班人員好像收到高層指令,每每在課前擅自移動她座位的檯燈,要求她坐到別處,男生竟然沒有抗議,甚至還找了另外一個女生坐到她原本的位置上。她容忍了數次如此不尊重的對待,向補習班抗議無效、還和男生發生口角衝突,兩人的感情自此變調,最後她憤而退出補習班,切斷和男生的聯繫。
之後的日子,男生仍然對她念念不忘,她的耳邊開始響起男生的耳語(可能是一些男女間的打情罵俏),但男生玩得過火,這聲音逐漸變得煩人,嚴重影響她的日常作息。她開始發現一些男生的秘密,原來他是個多情種子,到處用耳語的方式騙取女生的感情。她便嚴正地譴責男生這樣的行為,男生卻告白說他有身不由己的理由,背後竟然是來自他家人的指使。羅小姐不禁心軟,雖然不滿他的作為,卻心生一股正義感、要幫助男生脫離怪異家人的控制。然而,男生已經作歹成性,不斷地在傷害羅小姐之後,再向她道歉,讓她陷入現在既愛又恨的矛盾輪迴裡。
分析與評估
釐清羅小姐內心的想法後,會談也告一段落,學長接著和我們進行關於精神分裂症的討論。所謂的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字面上是由拉丁文的sehizo (分裂的) 和phrenia (精神) 所組成,但它的意思不是指人格分裂,而是精神從現實中分裂 (split from reality),造成病人在想法、情感和行為與現實脫節的情形,所以是一群有共同特徵的精神病症(妄想、幻聽、混亂的言語或行為等)。羅小姐的病況是一直困擾她的幻聽(註2),背後存在著一段男女關係的信念,姑且不論是否真有其人或其事,其實大部分是她的色情妄想(註3),也就是她將自己那位男生的愛戀,投射成那位男生對自己的愛戀,接著由愛生恨地引起一些被害妄想和幻聽。儘管目前正接受藥物治療,羅小姐仍會沉浸在自己的妄想中,如果要讓她重返現實,將會是治療中最大的挑戰。
重省初衷
精神科,常常帶給一般人許多想像空間,這可能是來自於精神科的一些特質。例如,有別於內科疾病症狀的描述,許多精神疾病的症狀是建立在大多數人所謂「正常」的標準上,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和大多數人比較,以及明確的定義,我們很難說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就拿一個自信滿滿、心情高昂的人來說,他可能剛在某個考試中得到第一名或是受到工作上司的賞識,獲得升遷,這並沒有什麼奇怪之處,但是如果如此高亢、甚至容易發怒的情緒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例如:超過一周),而且有過度膨脹的自信讓他去做一些超乎能力、可能帶來痛苦後果的事情、每天只睡幾小時就覺得休息足夠,以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等,嚴重影響他的工作、生活和人際關係,我們才說這是「躁狂」發作。但是除非透過專業的診斷,一般人很難區分這些症狀,也因此時常造成大眾的誤用(例如:將一時的心情低落稱為憂鬱症)或濫用(例如:形容陰晴不定的人為躁鬱症),甚至因為不了解,而污名化精神科疾病,在病人身上貼上「神經病」或「瘋子」的標籤。此外,精神科還有從病人的外觀、態度、情感、語言和行為等面向來檢查心理狀態的方法,就好比內外科有各種身體檢查一般的利器,可以用來診斷精神疾病。因此,在我來到精神科實習之時,本來是希望能夠學好精神症狀的定義和心理狀態檢查的方法等,想透過完整的病史詢問和心理狀態檢查,來嚴謹地診斷精神疾病。
然而,反省這次會談的經驗,自己一開始未能跟病人建立好關係,再看到學長如何引導病人分享內心,才讓我警覺到自己急功近利、一味地想獲取資訊以診斷疾病,完全沒考慮到羅小姐信念遭受挑戰所遭受的壓力,以及內心的感受,讓我落到看病不看人的陷阱中。儘管目前進步的科技讓我們從精神生理學的角度,對許多精神疾病的機轉更為了解,而且可以透過藥物,例如:抗精神藥物來治療精神分裂症。不過這些病人因為崩解的自我所產生不真實的信念,讓他們時時需要面對來自現實的質疑和挑戰,在這樣的矛盾之中,如果又喪失社會的支持,更有可能會自我了結生命。
雖然醫學仍無法治癒許多精神疾病,但是具備專業知識的醫師,比起一般人更能理解和幫助這些病人。因此,不是只有診斷和給予藥物,每次會談中的同理、關係建立和心理教育,都是一種以細水長流的方式,給予他們最好的支持和治療。
註1:妄想-患者對外在現實有不正確的推理,因而產生錯誤的信念;患者的信
念與其智能或文化背景不合,而且無法透過解釋或事實證據去修正其想法。
註2:聽幻覺-對聲音的錯誤知覺(沒有外界的生理刺激,心理卻接收到訊息),
通常是人聲,但也可能是噪音或音樂等。
註3:色情妄想 (Erotomania)-錯誤地堅信某人正在深愛著患者,一般以女性為
多。
註4: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的結構理論提出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互相
的關係;本我、自我與超我,分別代表慾望、現實處理與良知規範,是精神
的三大部分。文中提到的自我,是個體調節內心慾望與外在世界規範的意
識。
註5:為顧全病人隱私權,文中人物與故事情節皆經修飾,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