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皮膚科的快樂之路


作者:胡永信 (Yong-Sin Hu)
刊載《遠東人月刊》2012年03月號

         有人說:「愛美是人的天性。」卻有人反駁道:「美貌是膚淺的 ( Beauty is but skin deep ) 。」不論怎麼說,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內外婦兒四大科是「四大皆空」,而小科是人人趨之若鶩;「醫美」一詞,也成為人琅琅上口、最風行的醫療產業代稱。在美國尤其有以放射科 ( Radiology ) 眼科 ( Ophthalmology )、麻醉科 ( Anesthesiology ) 和皮膚科 ( Dermatology ) 四科英文字母開頭拼湊而成的說辭:「通往快樂之路 ( The "ROAD" to happiness ) 。」不過這個月在皮膚科實習的所見所聞,讓我看到皮膚科不同於普羅大眾想法的一面。



        九十六歲高齡的榮民老伯伯,因為類天疱瘡[註一]發作住院治療,並且由住院醫師第一年的學姊負責照顧。白髮蒼蒼的老伯伯平時無法自己走動,需要外籍看護協助起居、以輪椅代步,這次病發,大小不一地水疱在他的背部、手臂、手掌、鼠蹊和雙腿等處肆虐,有些表皮脆弱的水疱甚至破裂、流出潺潺鮮血。住院中,每天都要大費周章地為他進行全身換藥的大工程,只是伯伯有時候認不得人,會做出帶有攻擊性的衝動行為,常常要冒著被打或抓傷的風險為他換藥,不過學姊總是以充滿朝氣的笑容和招呼為伯伯加油打氣,並且不時地安撫伯伯,會同護士和外籍看護一起分工合作,一人負責扶穩爺爺孱弱的身體,然後其他人敏捷地在每處傷口,塗上藥膏、擦去鮮血、蓋上紗布,以及黏貼透氣膠帶。一起參與換藥的整個過程,讓我深深體會類天疱瘡病人換藥的辛苦,不僅是受疾病折磨的病人,更是有勞於照顧者的耐心付出,而我也對學姊打從心底升起敬佩之意。
   
        除了照顧住院病人,皮膚科的主要戰場是在門診手術和治療室。在跟門診學習之餘,我會跟著住院醫師群,在一旁觀摩手術、學習手術的適應症、可能的併發症,以及開刀技巧。朱醫師有一次在手術尾聲縫合傷口時,對我這麼說:「通常別人為了求快,到最後縫合傷口時就會迅速的帶過,但我寧可慢慢做、仔細地縫好每一針,確保傷口的平整,這樣才保全病人的美觀。」學長如此視病猶親的堅持,希望我能在未來行醫的路上一直銘記在心。

        一位中年女性,帽子、墨鏡、口罩和外套全副裝備地來到門診治療室,待她將衣物脫下,才露出雙手和臉上遭到火吻的傷疤。她是來注射皮下類固醇讓疤痕軟化消腫,但是這樣的治療效果有限,過不了幾個月,疤痕又會腫大硬化、甚至影響身體的動作,因此她定期來我們醫院治療已經有三年之久。每次的注射治療都是考驗住院醫師的耐心,因為她對每個細節都非常要求,例如:要用最細的針頭、類固醇的劑量一點都不能少,還有必須要注射直到傷疤的皮膚都呈現白色的鼓起,她才滿意。她還堅持如果沒有感覺酸痛,就不會有效。對病人種種的吹毛求疵,學姊都耐心地一一回應,仔細地在每道疤痕上注射。醫護人員時常要直接面對病人長期壓抑在內心的負面情緒,尤其在皮膚科,當病人皮膚外觀的改變,對精神造成深刻的影響。

        事實上皮膚系統對人來說,不只是有防禦外界傷害和病菌侵襲、保持體溫恆定,以及防止水分流失等的功能,它更在人際互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皮膚科接觸許多病人,才真正讓我有如此深刻的體會。皮膚若有缺損,會令人心生厭惡和害怕,而患者自己也會感到困擾、躲避人群。這可能是源自遠古人類為了避開傳染性皮膚疾病,以提高生存機率,所留下的一種心理作用吧。
   
        皮膚科或許在一般大眾印象中是光鮮亮麗、窗明几淨的美容診所,而所謂的「快樂之路」,在教學醫院的醫師們身上,我看到的是用愛心為病人解除困擾,以病人恢復健康為旨的快樂之路。

[1]大水皰性類天皰瘡 ( Bullous pemphigoid ):是一種常見於中年以後,造成
        全身起疱的皮膚自體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慢性反覆發作,表皮層和真
        皮層間形成水疱,嚴重會潰爛破裂,需以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口服和外用
        治療。
[2]為顧全病人隱私權,文中人物與故事情節皆經修飾,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