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生與死,病人教我的那些事



作者:胡永信 (Yong-Sin Hu)
刊載《更生日報》2014年04月13日


醫學,是人類長久以來對生命累積的知識;醫師則是一群嘗試運用醫學來掌握生命的人。然而,即使科技再進步,人類還是不能免於死亡。



我在腫瘤科病房見習時,遇到一位年輕的末期乳癌病人,王小姐。她因為在家喘不過氣來,由母親陪同來就診,卻發現乳癌復發,造成高血鈣與惡性肋膜積液。腫瘤科醫師建議她可以再接受緩和性化學治療,她卻私下告訴我,不想再接受化學治療,因為她覺得在世界上多活一天,對她來說都是痛苦的。不過她的母親堅信只要多活一天,就會有奇蹟發生,因此不斷鼓勵她接受化學治療。

自從得知癌症轉移,王小姐就辭職和母親相依而居,定期接受化學治療。這段期間以來,她停止和朋友的一切往來,也對所有的親戚隱瞞病情。母親相信女兒一定有痊癒的機會,四處求神拜佛、尋找偏方;王小姐卻認為自己已經活夠了,不想再造成母親的負擔。我在空閒之餘找她們聊天,一方面了解她們真正的想法,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化解母女倆的心結。在一次的談話中,沒料到王小姐竟然問我:「你對死亡的看法是甚麼?」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發覺原來「死亡」是這麼難回答的問題。她笑著說:「你還年輕!」

經過多次私底下的溝通,她的母親最後接受她的想法,讓她停止化學治療和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意願書。會診緩和醫療團隊之後,她就出院了。在醫學上我幫不了她多少忙,只能幫助她減輕不適,以及向她的母親傳達心意。一個月後,我才得知她又住院,並且在病房離開人世的消息。來不及回答她對我提出的問題,只留下那句「你還年輕!」不斷在我的腦海中迴響。

        一年後,我到安寧病房實習。在這個病人與難纏病魔惡鬥後,決定與之共處的安頓之處,我遇見琳達,她也是一位乳癌復發的病人。看著她日漸瘦弱的身體,我不禁慨嘆,老天爺為何如此殘酷,給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們如此短暫的人生。對於我的打抱不平,琳達跟我分享她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如何看待這一切。

        琳達其實是個愛做夢、勇於追逐夢想的女孩。她的夢想是環遊世界與開一間餐廳。在她得知乳癌復發的噩耗後,她告訴自己是時候要完成夢想了,於是她啟程前往法國,漫步在巴黎的向晚街道,在鵝黃燈火下啜飲紅酒、享受浪漫的晚餐;然後她又拾起背包到印度的鄉野,向僧侶學習瑜珈、體驗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能遏止癌細胞的擴散。命運的安排也讓她在旅途中遇到了真愛,丹尼爾。

        只是,癌細胞仍然故我,繼續在她的體內侵襲肆虐,像把利刃切割她的骨頭,讓她疼痛難忍,最後在丹尼爾的陪伴下,她回到台灣接受緩和治療,並且得以控制疼痛。這一趟旅程,她從奢華的城市到貧脊的鄉村,看盡世間百態,她的心得是:「要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天,並且以感恩的心對待身旁的每一個人,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要讓每天都過得有價值,生命才有意義。」

琳達和丹尼爾後來果真在醫院附近開了一間韓式料理餐廳,即使只有短短幾個月,但她完成夢想的決心,讓身旁的人都佩服不已。尼采曾說:「生命中那些未能置我於死的一切,將使我更加堅強。」雖然受到癌症的折磨,但在安寧療護的幫助之下,琳達堅強地走完最後的旅程。

或許我對於「死亡」,無法給王小姐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是琳達為我上了重要的一課。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份存活的生命,就算面對死亡,琳達不僅勇於實踐夢想,更願意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即使身體虛弱,她仍表現出生命的熱度,她教導我生命不在乎長,而在於是否能夠活出自我。

披上白袍讓我得以參與許多人的生命故事,雖然每個人故事的篇幅有長有短,但在結束之時總是撼動著我白袍底下的心。他們的生命故事或許進入一個尾聲,但是他們教我的那些事將永遠存在我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